閱讀時,要秉持三大疑問:
- 思考作者撰寫這本書的用意
- 思考這本書最關鍵的內容是什麼
- 思考書中內容如何應用在生活中,以及身為一個研究者,對這本書有什麼疑問或想法
第一次閱讀:概覽 - 10分鐘了解書本大致的內容:找到核心,也就是書的根
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 - 50分鐘掌握重點和細節:順著根部,找到重要的骨幹和枝葉 ── 拿螢光筆畫重點,看到感興趣的部分就畫起來。深化理解力。
第三次閱讀:深入閱讀 - 40分鐘,重溫重點的部分,寫下自己的感想
➤有目的性的閱讀
➤給自己設一個時限
★要讀出作者的思維模式,不是看過就好
★讀書最大的好處,在於可以改變我們的觀點,換句話說,要先有自己的觀點,才會有改變觀點的效果。
→ 一方面吸收作者的觀念,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想法。
選書:
方法A ) 看需求,想想自己碰到了哪些問題,思考自己目前需要哪些知識。
方法B ) 看心情。
書的價值,會隨著你當下的心情和目的而改變。要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,而不是被動吸收知識。
♜推薦的作者或書單:
♜岩波文庫
♜三島由紀夫《葉隱入門》( 葉隠れ入門 )(はがくれにゅうもん)
♜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( Seneca )《論生命之短暫》 ( On the Shortness of Life )
♜德國詩人艾克曼( Eckermann ) 《歌德對話錄》 ( Conversations with Goethe ) ※歌德是德國浪漫文學主義文學先鋒
♜德國哲學家尼采 ( Nietzsche ):文字本身不艱澀,但一些較為瘋狂的言論要特別留意
♜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( Schopenhauer )
♜美國社會學家艾力克‧賀佛爾 ( Eric Hoffer ) 自傳《在海濱工作與思考》 ( Working and Thinking on the Waterfront )
── 他說,熱忱是年輕人逃避的途徑,真是一針見血。
── 當然,他不是在否定熱忱,只有對自己感到不滿的人,才會有某種熱忱。有了熱忱,才會努力超越自身的極限,這是年輕人的特權。
成年人會用冷靜的態度觀察事物,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判斷,因此成年人缺乏創新,他的書就有這種真知灼見。
♜松岡正剛:作者認為他是有洞見的人。曾一天介紹一本新書,連續介紹了一千多天。
♜美國心理學家Erich Fromm的《愛的藝術》 ( The Art of Loving )
── 愛是講究技巧的。
── 每個人都渴望愛情,卻無法主動愛人。我們不習慣愛人,也不曉得愛人的方法。
人有了知識才有自由和人權,不必再被權威束縛,精神終於獲得解放。 ( 又讓我想到《刺激1995》了... )
人的表現優劣取決於習慣,而不是才能。
當你知道人生有不一樣的選擇,可以獲得許多心靈上的慰藉。
♜不要讀了書就以為自己有動腦,這是很危險的錯覺。
跟陌生人初次見面,你該觀察的不只是言語,還有對方的內心。
書有兩種作用,一種是開拓你的世界,另一種是用不一樣的觀點,來看待你已經熟悉的世界,也就是開拓和深化。
登山類的書:
商業書、學術書和古典名著
學術書、哲學書、古典名著,會幫我們打下厚實的人生骨幹,有了人生的骨幹,未來遇到狂風暴雨也不會摧折,頂多受點震撼罷了。
沒有厚實的骨幹,只會長成一棵外強中乾的樹,抵擋不了暴風的摧折。我們要塑造強壯的骨幹,人生才不會一遇到挫折就無法振作。
讀學術書或古典名著,不要直接拿起來讀,要事先了解相關的知識,好比古典名著廣受好評的理由,以及內容的基本架構。先了解這些知識,理解力就會大幅提升。
你對作者的理解程度,會影響你閱讀的順暢度。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,你會覺得自己在跟作者對話。
了解古典名著的作者,還有作者撰書的原因,可以更深入了解作品,連同時代背景也一清二楚。
你很難徹底剖析古典名著的脈絡,但了解作者的生平,就能知道大概了,而且對作者也會更有親切感,遇到比較難懂的字句也讀得下去。
能用一句話總結一本書的人,具備看穿事物本質的能力。問題是,多數人都不具備這樣的能力,因為本質總是被埋藏在複雜的現象中,追求本質的人不會被表面現象迷惑,因為懂得捨棄繁複的鋪陳。從金礦裡挖到黃金,指的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比方說,先看《蒙娜麗莎》和幾項特別重要的藝術品,再觀賞偶然注意到的作品,用這種方式逛美術館是最理想的。
讀書也一樣,你需要找到標的,第一次閱讀就是要理解架構,瀏覽重點所在,沒有做到這一點,就會被表象迷惑。
大量的論文不看不行,但又不能全部硬記或逐句分析,只好找出不必耗費記憶力和分析能力的閱讀方法。
在有限的時間內,我能做的就是反覆閱讀。除了理解論文內容,還要順便寫下自己的想法。
足夠的閱讀量會增進你的理解力。
有些事情要勇敢放下,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道理。
讀書要講究策略性、主體性、效率性、有效性、實踐性、創造性,你要敦促自己進行有用的閱讀,提升閱讀的效果。
書是作者思考後的產物。前文也有提到,人類的思考力來自腦部的神經元串聯,讀書就是在揣摩作者的串連方式。
獲得知識和知性不是最終目的,那純粹是手段,讀書要對你的人生有益處,你得提高生命的價值,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,不光是追求社會地位,謀求名利。
讀書會讓你的精神更成熟、更豐富,帶給你自由又美麗的人生。閱讀不該僅止於閱讀,而是人生的起點,一個整裝待發的起點。
閱讀的次數比閱讀的時間更重要,對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更有幫助。
時間花得多,代表你沒嚴肅看待時間,目的也不夠明確。
活著就是把自己的抉擇當成正解,當你明白這個道理,才會發現抉擇的重要性。當你做出決定後,才會下定決心靠自己的本事,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解答。
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過,日常會麻痺我們的理性,在熟悉的舒適圈裡,人類不會產生嶄新的思維。
試圖理解一件事時,會從三個角度思考:關鍵概念、關聯性、全體性
首要之務是理解關鍵概念,且理解概念同樣講究以量取勝。
Ex : 學語言。「單字」就是所謂的關鍵概念。單字記得多了,就能看出單字組成文章的模式,這就是所謂的關聯性,接著學習其他不足的部分,進步到理解全體的境界。
先讀三到五本相關書籍,建立基本認知。
掌握宏觀的視野才是你該留意的事,所以不要深入某一個部分,而是用綜觀全局的方式閱讀書籍,才能理清全體的脈絡。
一開始看不懂是很正常的,浪費太多心力去理解,時間就會不夠用。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,重要的對象你一定會重複遇到好幾次,不用急著初次見面就要交心。
消除界線最有效的辦法,就是主動去讀不受藩籬限制的書籍。當你跨越界線,界線就不復存在了。你內在的知識會互相融合,產生自主判斷和思考的能力,成為擁有高貴情操的人。
閱讀有助開拓你的可能性,透過間接的體驗,逐步充實自己的世界。學習博雅教育的為學方式,就像在改變或升級你電腦的作業系統,讓你的作業系統擁有高超的性能,如同博雅教育可以培養你的思考體系。
( 忘記是萬維鋼還是李笑來,書裡面也有這樣一段話。)
人在閱讀時,難免會受主觀影響,那是因為只用腦袋去理解作者的文字,用手寫的方式確認一遍,才會有客觀的看法。
把自己的想法和讀過的內容化為文字,你才會有處理知識的能力。所以讀過的東西要化為文字,不要只是單純吸收知識,還要抒發己見才行。
只顧著吸收一大堆知識,你很難成為一個言之有物的人。閱讀時請記得抒發己見,將所思所感寫下來。
寫不出想法,代表你還沒有一套自己的思維,要寫得出來,思維才算完整。書寫就是將你的思維明確化、結晶化。
♜不要讀了書就以為自己有動腦,這是很危險的錯覺。
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。
不肯自己動腦,還把別人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,自以為掌握了至高的境界,這次大錯特錯,這才是叔本華的意思。
沒有實踐的知識,稱不上真正的智慧。
在網路時代,所有叔本華最擔心的現象都成真了。別人的思想會不斷入侵到你的腦海裡,這就是網路資訊的本質。